2)第235章 定王请战_崇祯之军火大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德、耿仲明二人投降后金的事情。

  那时,他21岁,在辽东任游击一职,对于尚可喜投降的前因后果,还是知道一些的。

  看了尚可喜降表,他信了八成,但他不敢在这种大事上做出任何表态,只是将降表装好,派人坐着狗拉雪橇,以最快速度送往沈阳。

  驿站刚刚建立,还做不到日行800里,但是已经有一定的通讯能力了,日行百里还是能做得到的。

  海州到沈阳260多里地,驿夫日夜兼程,用了两天的时间,还算快捷的将尚可喜的降表送到了沈阳。

  崇祯当机立断,做出批示:

  “接受尚可喜投降,戏要演足,一定要千里追杀尚可喜,让他丢盔弃甲,带着少量残部“逃”到朝鲜!”

  一是演给豪格看,二是不给豪格太多助力。即便尚可喜投降是

  为您提供大神一纸凤冠的《崇祯之军火大明》最快更新,!

  第235章定王请战免费阅读:,!

  假的,少量残军也不会对敌我军力造成多大影响。

  又过了两天,崇祯的命令到了吴三桂手中,再两天,尚可喜和吴三桂的密使接洽完毕。

  此时,距离豪格离去已经过去6天。尚可喜“总算”整合完盖州和复州两地的物资。带着大车大车的财富,携着稀稀拉拉的家眷,慢吞吞的向东进发。

  全部大军离开盖州后,尚可喜命人烧了十几间被雪压塌的房子,示意自己焚城而去。

  远望着冲天的烟柱,他再不担心被豪格的眼线看出端倪。

  一路上,尚可喜总是急不可耐的督促大军疾行,还不断派出斥候向四方打探,希望获得“敌情”。

  日盼夜盼,总算在走到石门关时,被明军追上。

  两万明军铺天盖地的席卷而来,尚可喜“没有办法”,只好丢弃了辎重和家眷,带着身边2000多人,匆匆往东流窜。

  其余近万士卒和老弱妇孺,被明军包围在一处山坳,“生死不知”。

  尚可喜一路狂奔,疾行了两天,才堪堪摆脱明军追击,向着朝鲜义州而去。

  盖州到朝鲜相距500多里地,正常雪地行军,每天只能走30里,理论上要走将近十七八天。

  如此远的距离,如此恶劣的天气和山路,吴三桂是不会把戏演到穷追不舍那个份上的。

  他装模作样追了一天半,杀了降军中的真虏,就带着尚可喜留下的巨额财富和三城军民,返回了海州。

  此时,崇祯已经恢复了辽东各地的卫所制度,平辽大军中相当一部分将领都领到了自己的驻守任务。

  短短十几天时间内,5万多人分散到了辽东各个城池和卫所,重整防务的同时,继续收拢周围的汉人包衣。

  与此同时,崇祯还下达了“杀虏令”,此令有三个方面,第一是官民同心,只要愿意归顺大明,自称汉人,且有名有姓,就可以视为大明国民,不再屠戮。

  这让全部汉人包衣和很多女真人有了活命的机会。

  很多女真人急不可耐的改了汉人姓氏,起了汉人名字,自此世世代代做了汉人。

  第二是但凡看见有拿武器的女真人,必须斩草除根。

  这很快肃清了辽东境内的反抗势力,为之后稳定治理和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
  第三是可以凭借斩杀的金钱鼠尾头,领取赏金。

  这让汉人包衣和部分女真人看到了触手可见的利益,纷纷举起屠刀,杀向不改发饰、不愿意自称汉人的异族,消灭藏在犄角旮旯里的死硬分子。

  自此辽东全域百姓称汉名,穿汉服,梳汉头,完成了一次伟大的民族融合。

  辽东已经没有战事,军中将领都有了固定的驻守任务。

  而豪格带人逃往朝鲜,必须征讨,定王挑了这个的时机,找到崇祯。

  “父皇,辽东已经平定,各地安宁,再无战事。

  但是豪格已经逃往朝鲜,早晚是个祸患,我大明必须前去追剿,然,军中各个将领都有驻守任务,不宜调动。

  故此,儿臣请命。

  “带兵越过鸭绿江,剿灭最后一支建虏残军!”

  为您提供大神一纸凤冠的《崇祯之军火大明》最快更新,!

  第235章定王请战免费阅读:,!

  请收藏:https://m.ym123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