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八六三 争取民心_搞化学的不能惹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一山先生在广州召开了重要会议,同盟会中的大佬们都参加了。

  现在华夏的国内形势他们看的也很清楚。

  那个一向不太张扬的刘大双,已经默默地做了许多事情。

  他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,也一天一天高大起来,隐隐有一股霸气冲天而起。

  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,不声不响已成为一个巨人。

  虽然骂他的人也不少,可还真的骂不出什么太上纲上线的东西。

  这个人听在耳朵里的事情很多,真正追究起来,好像他又隐身在雾中一样,没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。

  小皮匠出身,做生意,开工厂,抓住机会赚了点银子。

  对国内政治不感兴趣,闷头赚钱。后来弄了个民团,占了许多“苦寒之地”,人烟稀少,经济发展差,别说挣钱,每年还要往里搭钱。

  做为一个成熟的商人或者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枭雄,没有人去干这种傻事。

  这就是缺心眼儿!

  但就是这么个缺心眼儿的人,现在却成为一方巨擎,而且还是深受百姓喜爱的巨擎。没有一点高高在上的感觉,就像是个邻居家的大男孩。

  许多小报、地摊刊物,包括茶馆、剧院说书的,就喜欢没事儿讲一段刘大双的奇闻趣事。

  老百姓也爱听这个,就连收音机里讲评书的也时不时播几段刘大双的故事。

  “今天咱们讲的是`小英雄出使洮南,三匪徒路上劫财'。话说当年的刘小英雄年方少年,长的是豹头环眼,蜂腰猿臂,真个是英俊无比。

  刘小英雄幼年曾得异人传授,天文地理,刀枪剑戟,无所不通,无所不能。

  这一日,刘小英雄和父亲及两个兄弟去洮南卖货。……”

  这段评书就是百姓最爱听的。

  “……,说时迟,那时快,刘小英雄右手一挥,三股劲风直袭匪徒靣门。

  便听到哇呀呀三声惨叫,三个匪徒应声倒地。……”

  “好!”

  每当听到这儿,说书先生连比划带形容,听众席上就是一片叫好声。

  刘大双的形象就这样渐渐的广为人知。

  说也奇怪,刘大双也算是大领导了,居然没有多少人怕他,大家都觉得他就是英雄,是老百姓心目中那种侠义英雄。

  一山先生和他的同盟会战友也感到疑惑,刘小子不声不响地,老百姓还挺喜欢他。

  尤其是一山先生,就觉得有点憋屈,自已闹革命几十年,一心要推翻满清的统治。

  说句泄气的话,还不如太平军的洪天王。

  人家洪天王举事之初,挥军北上,势如破竹,占了半个华夏。

  自已呢?典型的屡败屡战,不知道举事多少次,竟无一成功。

  颠沛流离的,好多年还是躲在国外。否则,小命保不保得住都难说。

  更可气的是,武昌一帮子工兵,因为不小心引爆了炸药,只好提前举事,居然一下子成功了,大清被推翻了。

  自已急匆匆从国外赶回,承蒙同志们看得起,被推举为大总裁。

  谁知道,一不小心,又被老袁给耍了。

  总裁位置让出,又流亡国外了。

  现在的广州政府,算是一手一脚开拓出来的,也是最后的希望了,再也不能有闪失。

  眼前的形势必须认真应对,别一个不小心,弄巧成拙,把大好局面丧失了。

  “各位同志,今倭人势弱,保安军连连取胜,国内更是群情振奋,纷纷北上相助,吾等应如何处置?还请各位出谋划策!”

  一山先生做了开场白。

  老廖正正领带,神色凝重。

  他是负责情报的,手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,对国际国内形势都了如指掌。

  “诚如先生所言,倭国今年爆发蚕瘟,支柱产业垮了。现今整个国家风雨飘摇,产业凋零,怕是撑不了太久了。

  倭人几十年来,与我华夏仇怨颇深,刘大双联合国内各势力,合力一击,取胜也只在须臾间。”

  老廖慢悠悠地说。

  “廖公所言极是,吾等亦不能迟疑,必须早做决断。此事乃争取民心关键,不容有失!”

  老胡说话了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ym123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