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辨不可汗病脉证篇_龟背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明诸逆发汗之贻误也。厥者,凡厥有冷厥、热厥、蛔厥、寒热相胜之厥。但见紧脉,无论何厥,病皆在阴。若发汗反攻其阳,则气散血竭,夫舌根于肾,声出于肺,声乱咽嘶,肺气欲绝也。舌萎,即萎不为用也。声不得前,本气不振也。皆由于发汗,散亡其肾、肺二藏真气也。

  □

  动气在右,不可发汗,发汗则衄而渴,心苦烦,饮即吐水。动气在左,不可发汗,发汗则头眩,汗不止,筋惕内□。动气在上,不可发汗,发汗则气上冲,正在心端。动气在下,不可发汗,发汗则无汗,心中大烦,骨节苦痛,目晕恶寒,食则反吐,谷不得前。

  【注】

  动气者,筑筑然气跳动也。脐之上下左右,四藏之位也,四藏之气,不安其位故动也。缘素为客邪所据,本藏之气,已失其守,尚赖中州胃气为主,即有表邪,不可发汗,恐胃中之气液两伤,本藏失养,则所不胜之邪,因而同病也。动气在右,肺气不治,心不恒德。若误汗之,则心气愈热,血脉沸腾,故衄而渴苦烦也;肺失治节,不能通调水道,故饮即吐水也。动气在左,肝气不治,肺不恒德。若误汗之,则肝虚失升,故头眩也;若汗出不止,津液失养筋肉,故惕□也。动气在上,心气不治,肾不恒德。若误汗之,则心气虚,故肾气上冲,正在心端也。动气在下,肾气不治,脾不恒德。若误汗之,肾水虚竭,故骨痛恶寒无汗,心烦目晕也;脾土过燥,不守常化,故食则反吐,谷不得近也。

  【集注】

  程知曰:此言动气不可发汗也。盖正气内虚,藏气不治,故气筑筑然动。动气为里虚,故不可发汗。

  程应旄曰:藏气不安其位,故动。因素有邪据,本藏之气,反在根据附之间,最易离经,所恃奠定之者,全赖胃气为之主。发汗虚其胃气,则四藏失所养,反被邪攻,各见离经之象,病虽左右上下之不同,要其失于建中之义则一也。

  □

  咽中闭寒,不可发汗,发汗则吐血,气微绝,手足厥冷,欲得蜷卧,不能自温。

  【注】

  少阴之脉,循喉咙系舌本,咽中闭塞,少阴之气不能上通也。若强发少阴汗,阳微不能作汗,必动其血,故吐血,气微绝,蜷卧厥冷,不能自温也。

  【集注】

  程知曰:咽中闭塞,不可发汗,盖阴邪盛也,强发其汗,必动其血。至于吐血气欲绝,则并肾中之微阳不能自存,故遂手足厥冷,欲得蜷卧,不能自温,夫下厥上竭,蜷卧厥冷,在少阴皆危证也。

  程应旄曰:汗剂为阳,施于阴经则逆。咽中闭塞,由少阴液少,肾气不能上通也。发少阴汗,则下厥上竭,故见证如此。

  □

  咳者则剧,数吐涎沫,咽中必干,小便不利,心中饥烦,晬时而发,其形似疟,有寒无热

  请收藏:https://m.ym123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