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117章 南巡:海岱、三韩篇(8)_天启:大明难救,续命吧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并且使之凌驾于现实利益之上。

  当然,倒也不说这种体系完全没有可取之处。因为明代社会与现代社会完全不同,那个时候,中华体系(天朝体系)还尚未崩溃,在此时朝鲜、越南,乃自于日本、缅甸,都是广义上的中华体系的一部分。这是以中夏为核心,向四方扩散的华夷体系。

  而大臣们许多在现在看来不符合大明国家利益的操作,在当时有利于中华体系的维持。

  (中华体系衰败的开始于满清建立,当时朝鲜和越南虽然都因为实力弱小而对清朝表示臣服,但暗地里以小中华自居,朝鲜始终明崇祯纪年,越南自称为"南朝",与清"北朝"相对应,认为自己更为正统;清嘉道时代,体系逐渐瓦解;鸦片战争后,宣告天朝体系彻底瓦解。清法战争之后,连宗藩体系都破产了。)

  朱由校看何腾蛟:“他们有什么异动吗?”

  “回圣上,完全没有。”

  “哦,那就不必在意。以后调离朝鲜,再逐步拆分就是了。”

  天启二年十一月十四日,朱由校动身离开朝鲜。临行前,托付何腾蛟出来要对付朝鲜的地方反抗势力外,还有小心后金的探子,决不能让二者沟连在一起。

  以目前的情况,朝廷打算对朝鲜采用怀柔政策,除了重要的兵权和中央财政以外,都先行不作处理,并且能在地方充分保护朝鲜贵族与地主阶级的利益,至于剩下的那就一定是与后金勾结的叛徒了一一不是也是。

  十五日,朱由校抵达了他忠实的山东。山东钱的情况还并不好,虽然已经从白莲邪教的肆虐中恢复过来,但民生仍然有些凋敝。而且由于现在海河联运,漕工所需要的人数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;当然,海运也带来了大量的工作机会,但短时间内两者很难相互平衡。

  要不是因为百莲邪教刚刚平息,战火才刚刚熄灭,民众都很疲惫;恐怕很快就要有新的硝烟了。

  海运与海贸给山东的许多沿海城市都带来了极大的财富,朱由校在微服私访莱州府时,甚至觉得许多地方的繁荣不下于京城。

  可惜在出城出生后,他就明白了这一切的经济繁荣都是虚假的。倒不是说那是泡沫,海贸所带来的财富是实打实的,但在分配中与大多数人无关;而且白银的流转率十分低下,再生产的阻力极大。只有工业和农业才能创造价值,而这种商品流转所创造的价值是虚假的。

  在山东的乡下,朱由校看到了让他很不解的一幕一一土地抛荒,虽然数量并不巨大,但这件事本身就已经让人足够奇怪了。朱由校甚至一度怀疑是因为自己的移民政策导致山东人口减少,于是人地矛盾及得到极大缓解;但是现实给了他一个巴掌,山东的人地矛盾仍然距离,而之所以有人即使是有田也不种,反而去逃难一一呵,无他:苛政猛于虎!

  种田就要交税,交了这苛捐杂税就难活下去了;如果跑到其他地方去躲避逃难,反倒还有一丝生机。但是若是他们跑了,这税可是定额,于是必然会让邻里承担,到时候更多人抛荒离乡一一真是标准的官逼民反的典型案例。

  朱由校现在是明白,为什么山东都指挥使司给自己的报告里提到,附近海域的海盗数量是以往的3倍以上了。

  想到这里,朱由校不禁流下了冷汗一一带着三年的和平时期,必须要采取雷霆手段取,这大明朝眼瞅着就要完啊!

  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,朱由校登上了狮王南京的船。

  (农民即使是逃难也不种地,导致即使在人地矛盾十分激烈的情况下也有大量的土地抛荒,在明末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。不过,到了崇祯中期,才开始在北方普遍出现;天启年间虽然也有,但都局限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,朱由校南下山东,才得始了解。

  在一切都还可以挽回的时候,所有人都没有把这当回事儿到;到崇祯朝是所有人都发现了问题,但一切早就为时已晚。大明朝亡的一点都不冤,纯属活该。

  可是满清入关,不是亡国,是亡天下。神州沉沦300年方得光复;若是有一个改变历史的机会,不论如何都要阻止它的发生。大丈夫知不可为而为之,死则死矣。)

  请收藏:https://m.ym123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